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晚年最大的事业 —记巫山县关工委副主任杨锡林

时间:2021-12-11  来源:网络  

巫山县关工委副主任杨锡林,1945年出生于巫山县官渡镇杨坝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由于生活困苦仅上了7年学。18岁应征入伍,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转业回到老家巫山县,任县公安局副局长,而后任政委直至2005年退休。退休后杨锡林没有选择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选择继续发挥余热,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成长、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上。他16年来积极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满腔热情奉献社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满满正能量。他以忠诚奉献敬业创新精神,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青少年,培养下一代。


杨锡林先后荣获2011—2015年“‘六五普法’全国先进个人”、2012—2014年“重庆市‘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2018年重庆市“十名最美法律志愿者”、2019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关心下一代,普法教育工作是先行抓手。作为第四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执行主任和县关工委普法宣讲团的团长,杨锡林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深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起法律的道德底线,让他们知法、懂法,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既是对青少年的保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巫山发展接班人的长远考虑,更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巫山县关工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但在杨锡林等老同志的努力下,提出“青少年普法教育三级责任制”,青少年分层级教育管理等创新理念,推动了工作大步向前。作为县关工委法治宣讲团的团长,杨锡林特别重视普法教育的骨干培训工作,他带领宣讲团成员,到各大乡镇街道对辖区教师、政法干警、“五老”成员、共青团、妇联、社区干部和家长代表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在第四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期间,骨干培训共集训2800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法治宣教水平,在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杨锡林还牵头推动县公安局和教委联合聘任退休干警和在职民警担任全县118所学校法治副校长,组织老同志撰写宣传资料近15万字,深入学校、社区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5000余场次。


他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晚年最大的事业。杨锡林退休后没有与老伴儿一起去主城孩子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长期独自一人居住在巫山,因为他放不下关工委的工作,他要在关工委副主任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杨锡林退休后一直担任巫山县公安局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巫山县公安局离退休党支部也被称为“夕阳警队”,杨锡林就是“队长”。“满目巫峡夕照明,用心不辞桑榆情。片片土地洒血汗,条条道路印足痕”,这是杨锡林2016年为支部全体党员写的《夕阳生辉》。他将107名退休党员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引导老同志发挥作用。杨锡林经常带领一班老干警深入基层调研,收集掌握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建设“平安巫山”献计出策。2011年,他组织40余名退休干警主动参加校园安保工作,维护全县9万余名师生的安全。巫山县公安局这支“夕阳警队”成为老同志发挥作用的先锋模范。由于巫山“五老”资源外流量大,杨锡林和县关工委其他老同志就策动老校长回校、老书记回村、乡镇老干部回乡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基层“五老”人力不足的问题;工作合力和经费不够,他们就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将关工委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0余个增加到27个,并请财政为各级关工委组织预算工作经费;工作推进不力,他们就细化措施,分解责任,邀请县委领导出席推进会,确保工作落地有声。


他放不下失足问题儿童,始终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己任。杨锡林带领100余名退休警员退而不休,定期进学校、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和青少年犯罪调研,帮助问题青少年找到生活新希望。十余年来,他们先后排除安全隐患2500余处,调解纠纷矛盾3800余起,帮助失足少年300余人。退休以来,杨锡林撰写法治论文及讲稿10万余字,他的宣讲足迹遍布巫山大街小巷。因为不熟悉电脑,讲稿基本靠手写,走访调查途中记下点滴细节,最终构成生动讲稿。在县公安局扶贫点大溪乡平槽村,因父母离异,缺少关爱和教育的小学生小锐(化名),养成小偷小摸习惯,并产生厌学情绪,成为问题少年。老杨在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经验多次上门沟通交流,让他重回学校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2016年,当地派出所在查获一名14岁少年小勇(化名)接连盗窃摩托车14部,民警感到惋惜但又无力引导。杨锡林得知后主动配合民警做思想转化工作,最终让小勇重新走上了正确道路。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杨锡林退休以来,帮助失依“困境儿童”10余名,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捐资助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巫山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杨锡林的身影;在巫山各个单位,都能听到杨锡林的声音和事迹。如今古稀之年的他到底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只有自己知道。曾经有人问他:“老杨,这样做值得吗?这么大年纪还拼命工作累不累?”他说:“我认为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何敢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