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帮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10-12  来源:重庆市南岸区关工委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走进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格外引人关注,其中就有“要更好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现就南岸区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帮扶工作作以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大量市外流动人口涌入我区,不少市内农村人口也进城务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9月,我区内义务教育年龄段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人数28181人。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待遇和环境,南岸区人民政府指定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定点学校13所。各校以教科研为抓手,加强师德建设,执行教育法规不动摇;强化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素质不放松;不断改善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致力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目前,我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总的来说,工作扎实,效果明显,学生、家长都较为满意。


二、教育帮扶举措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把其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在全区基础教育工作等重要会议上,区领导多次强调要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切实关心他们的义务教育,积极安排流动人口子女进公办学校就读。学校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减免费用。


(二)积极发挥公办学校吸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主渠道作用


区教育部门在教育计划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时,充分考虑我区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严格要求各公办学校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区政府指定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定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校就读。如海棠溪小学,拥有教学班18个,学生793名,目前其流动人口子女已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90%左右;新市场小学,拥有教学班6个,学生238人,目前流动人口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3%。


南岸区把流动人口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中小学就读,并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由流动人口暂住地学区学校负责解决入学问题,对暂住地学区学校学额巳满、无法接纳的,由区教委合理调配安置。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后顾之忧,为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平等入学机会


南岸区学校坚持“两为主”、“两纳入”的原则,在保证接收辖区内户籍适龄儿童的基础上,有剩余学位时按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政策,努力确保符合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基本条件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每年在市区教委统一部署下,各学校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宣传栏、社区宣传栏、辖区内幼儿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阵地,将招生入学消息及时、广泛、全面发布,尽可能让需要入学流动人口都能知悉,并通过“网上登记+现场审核”的方式简化办事流程。


(四)多措并举帮扶贫困


每学期初,各学校都会将各类教育资助信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纸质宣传资料等,及时发布给学生家长,让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同时也会在学校宣传栏、公示栏、学校周边醒目位置张贴《脱贫家庭学生(原农村建卡贫困户子女)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资助宣传单》,利用线上线下家长会和家访进一步宣讲教育资助政策及落实情况。目前,各校流动人口子女(含建卡贫困户子女、低保家庭子女)均按国家政策依法享受免费爱心牛奶、营养午餐和课后延时服务,部分学生每月还可领取相关资助等。


除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外,各校还针对学校实际,对部分当地学生家庭条件差,外地学生家庭负担重,一个家庭三四个子女需抚养的情况,常年组织开展资助帮扶。如金竹小学2020年10月,校关工委联合党支部组织开展了“2020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摸排100多户家庭,走访慰问10户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


(五)多方关注,丰富教育


为了让流动人口子女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儿童的天性,学校不仅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年级为单位,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还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校教育教学,落实“双减”。


如新市场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竭尽全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由在校教师、文体骨干、五老团队、民间艺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研究员、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开设英语、巴乌、编程、绘画、舞蹈、篮球等十多个项目组,全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新市场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舞蹈组在区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写作组的作文发表在杂志上,篮球组的日常训练被《人民日报》大幅报导……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的悉心培育下也自信地展现出了最好的自己。


如金竹小学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整合资源、外聘师资,优化艺术、体育学习条件,开设打击乐、舞蹈、摄影、篮球、手工等十多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艺术学习平台。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健康的兴趣爱好,成为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六) 规范行为疏导心理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普遍存在流动性大、受教育的连贯性差、家庭背景参差不齐等诸多特点,学生主要呈现出学习方式不适应、生活方式不适应、家庭教育松散、行为不够规范、学法不够科学、心理不够健康等样态。各学校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如引进心理健康课程包,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沙盘、心理周活动等措施,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积极阳光的心理。其效果也是显著的。


(七)特殊问题特别对待


个别学校还接收了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帮助,使他们快速融入听懂普通话、会说普通话的氛围。


在疫情期间,对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网络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学校制定“一人一案”,精准施策,对享受国家资助的困难学生,学校专人送教材上门或者学校支付邮费将教材邮寄到家,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特别关注防疫阻击战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及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帮扶落实工作。


三、困难与思考


(一)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求大,学校校舍场地不足


比如,新市场小学占地4143平方米,房屋面积1118平方米,学校自建校之初起,就只有6个教学班,常年规模控制在300人以内,只有一栋教学楼,教室只能满足基本需求,功能用房比较紧张,功能室都只能多室共用。


(二)争取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协调解决问题


区教委领导了解情况后,也积极帮助这些学校落实校舍问题,发动社会力量捐助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