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6-12-10  来源: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重庆市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需要共同坚守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如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重庆市关工委会同重庆市教委关工委组织了调研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的基本情况


学校是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党中央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作为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肩负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为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认知、认同和践行情况,帮助大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在重庆高等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的调研。调研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问卷抽样调查,二是实地座谈走访,三是专家分析研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重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调查问卷题”。问卷共29题,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情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内容了解的情况,大学生学习、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的情况,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需要的教育方式的情况,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需要帮助解决问题的情况,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等8个方面。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5所普通本科院校,重庆电力高专、重庆三峡医专、重庆工业职院、重庆城市管理职院等9所高职高专院校参加问卷调研活动,占全市本专科院校的33.8%。问卷题发放10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76份,占88.76%。


调研组先后在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院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三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研组成员分别对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走访交流。调研组专家先后5次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研讨。


这次调研从总体上反映出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认同和践行方面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第二,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坚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高等学校和学生家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度高


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并积极践行。


(一)正确理解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广大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固本工程。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认识清楚。有78%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决定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认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家国梦想、人生梦想的伟大力量。有学生在问卷中写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样有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助于社会进步,只有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充分了解基本内涵。调研中,学生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学生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学生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问卷答题中,有78.2%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习近平总书记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八字箴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要求铭记在心,值得充分肯定。


(三)客观认知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多数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73.26%的学生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普遍认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调研中,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思想道德的重要源泉。


(四)清楚负面影响因素。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多数学生对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认识比较清楚。有69.38%的学生认为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多数学生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许多学生认为,要消除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通过构建好的党风政风带出好的社风家风和校风学风,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诚信敬业的浓厚氛围,让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成为大学生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五)认同有效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落实、落地、落细,把它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在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中”调查中有53.83%的学生认为“搞好课堂教学”;62.65%的学生认为“搞好班级、党团活动”;56.4%的学生认为“经常性地开展读书评论活动”;59%的学生认为“融会贯通到学生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同时,有63.8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51.48%的学生认为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很大”。在问卷中学生写道:“对纠正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刻不容缓,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的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歪风邪气所影响,一定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引导十分必要。”这充分表明,多数大学生希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把它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六)追求正确人生价值。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追求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态度理性积极、目标实际实在、途径多种多样的特点。有58.79%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对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让生活学习更有动力”。有63.4%的学生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在对“来到大学后,您觉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学习”和“理想”排在了第一和第二位。在对“怎样才算尽孝?”的回答中,“奉公守法、有公德心”和“孝顺父母、抚养子女”排在前列。大学生认识到,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未来成败,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做人脊梁。他们认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里,应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让人生更精彩。


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调研显示,伴随全球化、网络化及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激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不够高。调查显示,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能做出正确回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消极抵触情绪。问卷中,少数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标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在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不必要”,有4.26%的学生认为“很不必要”。在对“身边同学是否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言行”的回答上,“基本不是”的占17.67%。这表明,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水平还不够高,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二)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存在现实功利性。问卷表明,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有些含混,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明显。在回答“对理想的看法”中,有21.07%的学生认为“有一点激励作用,但对生活学习影响不大”;有11.52%的学生认为“理想过于遥远,没有现实意义”;有8.86%的学生认为“理想如不能达到,反而有消极影响”。在回答“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时,“完全靠个人奋斗”的占12.53%;“靠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的占5.76%。在回答“人生价值追求”上,有20.50%的学生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摆到最后;而30.67%的学生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经济收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11.82%的学生回答“以个人利益为重”。在“毕业后找工作”的问卷中,62.36%的学生希望“符合个人兴趣爱好”;58.25%的希望“福利好,收入高”;58.25%的学生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40.77%的学生希望找到“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的工作”。问卷中有学生说:“无需强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懂的时候自然就懂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快乐就好,活在当下。”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少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意识需要增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提升。


(三)部分学生对自身发展信心不足。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准备不足,对自身未来发展前途不够自信。在对“当前大学生最大的困惑”的调查中,“对自身未来前途充满担忧(或不自信)”的占42.11%,排在第一,“缺乏努力目标与学习动力”的占30.23%,排在第二。在对“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调查中,“各种技能培养”、“制定明确发展规划”排在前两位。在问卷中学生说:“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需要对吃苦耐劳和努力奋进的拼搏精神进行培养”。这表明,在当今社会多元化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个人出彩机会前所未有的涌现,各种挑战与压力前所未有袭来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确需提高心理素质,明确奋斗目标,规划发展道路,增强人生自信。


(四)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负面因素影响较大。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不正之风、房价高、看病贵、就业难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较大。大学生在问卷中借提意见建议,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现实不满情绪,表示“我们不能生活在被‘墙’的世界里,只有打开网络大门,让人民正视国内与西方的差异才更容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五)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还需加强。调查显示,少数学生不愿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大,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也需进一步加强。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时,24.5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在对“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中”的调查中,“搞好课堂教学”排到最后。在问答题中,学生说:“24个字未必能铭记于心,还是要通俗,落于实践。”“再怎么贯彻都不如处理好‘校园暴力’‘医患关系’等问题来得实在!”“比起空泛地高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可见,大学生对理论教育兴趣不大,对实践教育更为青睐,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新形势下面临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动员多方力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大党委政府教育责任


1.优化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思路、具体路径和工作措施,对党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团体、大中小学各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统一规划,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连续不断、层级递进的教育引导体系。修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重视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导向性、教育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真正发挥教材的教化作用。同时,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


2.健全制度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建立健全市和区县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努力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在全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道德风尚和扶正祛邪、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引导公民自觉做美好家园的建设者、精神文明的推动者。


3.严格党员干部管理。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代表着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伦理导向,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模范和表率,无疑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以日常监督管理为重点,从严教育、从严选拔、从严管理党员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定履行者,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4.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之中,形成导向鲜明、富有内涵、积极向上,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时代感和感染力强的舆论场。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发掘、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培育良田沃土。净化网络环境,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在重视技术手段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内容建设。加强对网络产品和网络运营的监管,严厉打击并严重惩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疏堵并举等多种措施治理网络乱象,多发布社会关注的正面信息,不给网络谣言生存空间。着力培育网民自律行为,发挥社会组织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5.发挥“五老”作用。高校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人数众多,他们具有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具有政治坚定、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时间灵活的独特优势,是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高校党委要加强关工委及二级院校关工委建设,重视、关心和支持关工委工作,发挥关工委在组织、团结、凝聚“五老”和开展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关工委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五老”所能,配合主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带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二)强化高等学校育人功能


1.完善齐抓共管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教职工紧密合作、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骨干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德育积极性,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队伍协作机制,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全方位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过程负责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格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搭建全员育人的有效载体,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打通与学生思想交流的通道。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一支既能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能肩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双师型”工作队伍。针对大学生提出“希望老师传递正能量,每个老师的讲话对学生影响作用大”“使教师全心育人,浩然之气可源源不断也”的建议,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示范,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和教材内容空洞的现状,要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涵育作用,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和文化设施等方面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给大学生以高尚的文化审美享受。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深化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树立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政经要人和科技文化名人进校园,让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3761个学生的建议中,有许多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做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社会实践规划,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增强实践后评价环节和事后学生反思的力度。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密切与社会、课堂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党政部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积极支持。


6.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要让学生尊道励志、厚德笃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能力。勉励学生要修德明理,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明辨、学会选择,增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塑造能力;务实清心,多参加公益劳动和爱心活动,练就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心灵和优雅的举止;近人和群,多接触老师、多接触同学、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更好地融入师生群体和社会之中;乐学致知,多学习、多思考,多理解,求真知,增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动力;自省完善,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勇于担当,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三)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1.树立良好家风。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尚,是子孙成长的营养剂。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家风建设贵在正家风,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正家风应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崇高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和国家富强有机统一,将个人风度、家庭风范和社会风气融为一体。正家风应制定约束力强的“家规”“家训”,形成延绵不绝的家庭道德规范,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相传。正家风应坚持修身齐家、厚德至善,家长把家风融化血液里,沉淀在骨髓中,成为立身做人的风范。正家风应坚持躬读不绝,以文化人,使文化的基因在匡正家风的进程中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之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2.重视有效家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大学生虽大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仍和家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家长,特别是家处农村的家长,为子女进大学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很多家长的话学生都很尊重。学校和教师应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认真落实家校共育责任,发挥家校联动作用。建立家校联系和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对话制度,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情况。建立教育引导,家校联动机制,激活学生成长成才内生活力。


3.发挥家长作用。家长不仅要教育子女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培育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的过程。家长不论文化的高低都应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道德修养给子女做出榜样,以严以律己,一诺千金的为人风范,做子女最值得信赖的人。家长要把培养子女健全人格、优秀品德放在首位,让子女养成独立自主、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热爱劳动等良好习惯。